石洪卫表示,我国粗钢需求量可能在十二五期间进入峰值弧顶区,最高峰可能出现在2015年至2020年期间,峰值为7.7亿~8.2亿吨。
(三)规范煤炭开发秩序按照煤炭工业发展规划、矿区总体规划,合理配置煤炭资源,安排煤矿建设项目。继续推进大华北区煤层气勘探开发试验,加快开展新疆地区低阶煤盆地、西南高应力区和中部低渗透三软煤层煤层气勘查与开发评价。
截至2010年底,全国煤炭保有查明资源储量13412亿吨,比2005年增加约3000亿吨,其中西部地区占全国增量的90%以上,为煤炭开发战略西移奠定了基础。大型煤炭企业公司制、股份制改革不断深化,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快并不断壮大,多元投融资机制基本形成,投融资能力明显增强。支持煤矿无人工作面开采技术研发与示范工程建设,开展地下气化采煤技术研发与示范工程建设。2.稳步推进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建设。30万吨及以上中小型煤矿达到70%以上。
(三)发展目标到2015年,煤炭调整布局和规范开发秩序取得明显成效,生产进一步向大基地、大集团集中,现代化煤矿建设取得新进展,安全生产状况显著好转,资源回采率明显提高,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,矿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,企业走出去取得新成效,矿工生活水平明显提高,基本建成资源利用率高、安全有保障、经济效益好、环境污染少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煤炭工业体系。2015年,西部地区产生煤矸石和煤泥3.52亿吨、矿井水38.19亿立方米、煤矿瓦斯91.15亿立方米,形成土地沉陷面积4.18万公顷,水土流失面积4.39万公顷。(三)环境治理的预期效果通过实施以上措施,到2015年基本实现规划提出的环境保护目标,煤炭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减弱,矿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。
(三)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,提升小煤矿办矿水平以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、加强现有大中型煤矿技术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为重点,全面提升煤矿生产技术水平。煤矿企业应当依法为职工参加工伤保险,缴纳工伤保险费。煤炭工业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能源安全的重要基础产业。煤炭调入省区净调入16.6亿吨,其中华东、京津冀、中南和东北地区16.2亿吨,主要由晋陕蒙宁甘、云贵地区供应。
其中:地面开发160亿立方米,基本得到利用。2.加快推进大中型煤矿技术改造。
采煤机械化程度65%左右。井下作业环境明显改善,部分企业井下工作制度由三八制改为四六制。4.突出重点,发展循环经济。建成了一批国家工程中心、工程实验室和重点实验室,煤炭地质综合勘查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,特厚冲积层建井技术国际领先,年产600万吨综采成套技术装备实现国产化,煤层气(煤矿瓦斯)抽采利用技术取得突破,煤制油、煤制烯烃等现代煤化工示范项目建成投产。
整顿煤炭流通秩序,取消违规收费。瓦斯、水害、地温、地压等自然灾害日趋严重,煤矿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更加严格,生产成本不断增加。推广先进的型煤生产应用技术,加强褐煤提质技术的研发和示范,完善煤炭产品质量和利用技术装备标准,提高炼焦精煤、高炉喷吹用煤产品质量和利用效率,提高动力煤入选比例。从国内看,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,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,煤炭消费量还将持续增加。
鼓励大型煤炭企业承揽境外煤矿建设、技术改造以及运营管理,带动先进技术和大型装备出口,促进我国煤炭装备制造业发展。2010年,千万吨级以上企业47家,产量占全国63%。
蒙东(东北)基地,内蒙古东部褐煤矿区重点实施煤电项目一体化开发,优先建设大型露天煤矿。年产能30万吨及以上中小型煤矿9亿吨/年,占总能力的22%。
全面落实瓦斯发电上网加价、税费优惠等政策,支持煤矿企业拓宽瓦斯利用范围,提高瓦斯利用率千万吨级矿井(露天)达到60处,生产能力8亿吨/年。统筹规划建设能源输送通道、水源等基础设施,大力推进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。其中:煤矸石发电节约8500万吨标准煤。按照整合为主、新建为辅的方针,加快推进整顿关闭和资源整合,小煤矿数量和产量大幅度减少。煤层气(煤矿瓦斯)发电装机容量超过285万千瓦。
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,提高矿区环境质量,提高矿工生活水平,促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。(三)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,提升小煤矿办矿水平以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、加强现有大中型煤矿技术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为重点,全面提升煤矿生产技术水平。
(二)深化煤炭行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煤炭企业改革,完善现代企业制度,推进煤炭企业股份制改造,支持大型煤炭企业上市融资、发行债券。在水害防治方面,按照预测预报、有疑必探、先探后掘、先治后采的原则,加强煤矿水文地质勘探和主要含水层监测,做好采空区、断层、陷落柱等重点部位水患排查,落实防治水措施,提高防治水系统能力。
东部(含东北)开采历史长,可供建设新井的资源少,控制开发强度,维持现有供应能力。鼓励低浓度瓦斯利用,开展乏风瓦斯利用试验及示范项目建设。
洗矸、煤泥和中煤综合利用发电装机容量2600万千瓦,利用低热值资源1.3亿吨,相当于回收4200万吨标准煤,少占压土地300公顷。以防范尘肺病为重点,加强劳动保护设施建设,改善井下作业环境,提高劳动保护用品质量和标准,全面提升职业健康保障水平。行业管理职能分散、交叉重叠,行政效率低。11家煤炭企业列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,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矿区循环经济典型模式。
支持具有资金、技术、管理优势的大型企业跨地区、跨行业、跨所有制兼并重组,鼓励煤、电、运一体化经营,促进规模化、集约化发展,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。在煤炭生产、消费集中地和主要中转地,建设具备储存、加工、配送等功能的煤炭物流园区。
煤炭开发利用领域广泛采用高新技术,世界煤炭工业向集团化、集约化、多元化、洁净化方向发展。东中部煤矿转产和资源型城市转型难度大,西部生态环境脆弱,实现安全发展、节约发展、清洁发展任务艰巨。
2.水运和北方港口运输以锦州、秦皇岛、天津、唐山、黄骅、青岛、日照、连云港等北方下水港,江苏、上海、浙江、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、海南等南方接卸港,以及沿长江、京杭大运河的煤炭下水港,组成北煤南运水上运输系统。完善职业健康法规标准,加强执法检查,保障煤矿职工健康。
兰新铁路电气化改造和兰渝铁路建成投运后,可基本满足新疆煤炭外运需求。加强基础理论研究、关键技术攻关、新技术推广应用、重大成套装备研制,提高煤炭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煤矿技术装备水平。(五)调运平衡预测2015年,煤炭调出省区净调出量16.6亿吨,其中晋陕蒙宁甘地区15.8亿吨,主要调往华东、京津冀、中南和东北地区,少量调往川渝地区。基本完成内蒙古、宁夏、新疆煤田灭火工作。
(五)增强煤矿安全保障能力落实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,推行煤矿企业领导干部下井带班制度,实行企业负责人安全责任事故任职资格终身否决制度。中部建设规模1.1亿吨/年,占全国的30.6%。
资源开发加速向生态环境脆弱的西部转移,不得不过早动用战略后备资源。在适合建设大中型煤矿、且小煤矿多的省(区)推行上大压小、产能置换,新井建设规模与淘汰落后产能相衔接。
2015年,中部地区产生煤矸石和煤泥3.21亿吨、矿井水22.49亿立方米、煤矿瓦斯83亿立方米,形成地表沉陷面积2.69万公顷,水土流失面积2.83万公顷。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,结合境外煤炭资源开发利用需要,开展有关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。